家庭是我們的避風港,然多數的時間我們與他人溝通都是在學校、職場間進行,我們不斷嘗試著運用自己所認知的技能,透過各種媒介與他人進行著意見交換,不論結局是說服他人抑或是被他人說服,都是成功的一致意思表達;工作間的意見交流,包含著公司政策的理解、對職務的嫻熟程度、組織的角色定位、對於福利待遇的認知落差、績效達成度的溝通,甚至崗位外訓練、眷屬衍伸的外圍溝通等等,而馬雲認為員工離職的兩大原因,一是錢沒有到位、二是心委屈了,錢沒有到位,是入職就已經有所取捨的階段性理解,希望透過一定的付出與投入可以獲得認同來改善,然而心委屈了就不是自己能夠主宰的了,職場文化氛圍將您我圈入環境中,認同、不認同,前輩都會說要學著適應,但我必須說仍關乎一心啊!職場間的情緒勒索,不僅僅出現在主管部屬間、也出現在同僚間,值此社群高度介入生活的如今,人與人相處的同理心與倫常、友誼正持續向下移動中,鍵盤間的率性回應,促成了太多看不見的委屈,也造成了許多我們不想、不樂見的憾事啊!
一名Tiktok用戶表示自己學到安靜離職(quiet quitting)一詞,除在社群上產生了蝴蝶效應,安靜離職並不是辭職,而是辭掉原本在職場上期待追求卓越的自己,不多做、不加班、不向上,每天照舊上班,但不再把工作看待得如此嚴重與重要,進行著某種程度的怠惰出勤,追求工作與休閒之間的平衡,當然隨之安靜解雇(quiet firing)一詞也就很快的出現在各社群上,引起兩派話題的論戰;依我個人見解而言,企業徵人本就「因事設職」,也依循著未來職務應有貢獻規劃完成工作敘述辦理徵才,當然也就把職務所需具備Knowledge、Skill、Attitude知識、技能與態度,以及實務經驗各項所需均已揭露,既已如此,企業又何必在意員工是否會以安靜離職的心態從事工作呢?選擇適配的員工入職,本不就是期待能夠戮力從公,做好每一顆螺絲釘所應盡責任嗎?這不需要他(她)多做啊!總不能每每都是要求員工燃燒自己,畢竟蠟燭隨著奉獻光與熱之餘,必須要被重塑再出發是事實,當前社會氛圍不同於企業所以為應該的思想,少子化當然也是主因之一,大家對子女呵護被至是人之常情,花花世界外在影響,也如影隨形的陪著孩子成長,因此隨之造就當前認知,更何況當員工振臂疾呼需要重塑能量時,組織的態度屢屢出現負增強的資訊,雖然不願意承認,但想清這一環節就不難理解安靜離職仍是尚可之舉。
總之,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溝通,應該是從企業揭示配合組織發展進程規劃,所完成結構設計,以工作執行的角度出發,依各職務所需能力敘薪,據以進行招聘,並藉由職涯發展路徑,讓員工得以理解,並追求與企業組織共同成長,這才是永續經營之道。
【文/楊宇聖總經理】
Comments